元旦假期
带金霞去探访
教育家罗辀重创办的陶龛学校
沿路走走停停
12点半到达目的地
↓↓↓
不过学校已停办,想着这个地方只有一条村道进出,现在的教育大背景下,生源绝对不足。


走进教室
看到讲台上不是我们所认为的
“好好学习天天向上”
都是一些有“血性”的标语
“热爱祖国 立志献身(献生)”
黑板上还留着许多学子对母校的不舍之情。




从牌匾中的时间可以看出,当年纪念母校成立九十周年,落款是一九九一年中秋,那推测学校建成于1901年,一所小学能经历这么多年风雨而一直存在,与她桃李满天下这个原因肯定是分不开的。

我记得东山书院是1895年建立,那时候叫“东山精舍”,也只比陶龛学校早6年,确有其历史、文化价值。
据了解,曾经的鼎盛时期,有一千多人在陶龛学校求学。
前面的空地
后面的山地
会不会就是罗辀重当年锻炼学生的所在?
陶龛学校是罗辀重实践“素养教育”思想的典范。在他的主持下,该校有着“画的环境”,师生们过着“诗的生活”。1933年冬,国民政府教育部视察员吴研因视察湖南教育后说:“中国的乡村小学,只有陶龛小学很有些特点。”该校(陶龛)学生只求实效,无与人争胜之心。”然而,“无心插柳柳成荫”,在县级历年会考中,陶龛学生的计分成绩总是名列全县前茅。陶龛学校的教学观念不是“以教师为中心”,而是“以儿童为中心”,主张学校“为儿童所有,为儿童所治,为儿童所享”的“三儿主义”,从小就让孩子们学习民主地自己管理自己。
小时候,我在新合学校读书,班级每天都会有劳动课,要么负责去田地里捡掉了的稻穗,要么就是去山上捡柴火,要么就是校舍大扫除,或者去井边提水来喝,既练了动手能力,又丰富了课余生活。

走出学校
已是下午两点
见到一树鲜红的橘子
饥饿更甚
金霞未免产生“歹意”
偷摘两个
橘子主人
看见我们
询问我们从何处来
得知是远方客
还笑呵呵地递上了黄芙蓉


回去的路上,和金霞聊着,我对那一处教学楼的闲置着表示非常惋惜,心里想着要是能开发利用起来就好了!?能不能承接教育界的老师来参观学习?或者师范类大学生来组团来实习写论文呢?利用第二层的教学楼做民宿、农家乐来获得收益,来参观的人不仅了解了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!还能扩大罗辀重教育理念的影响。
我调侃的说:“金霞,要不我们去娄底教育局问问吧,我们就申请来这里!?”
“你太异想天开了!有几个人知道罗辀重啊?!”
“我们黄部长知道啊!”
“有几个黄部长啊?!我好多教育界的朋友都不知道罗辀重!!!”
说到罗辀重,很多人确实不知道,我也是经过这一次探访后才详细去网上了解他的事迹,他留学美国,和胡适、陶行知都师从教育学家杜威,留学归来,他毅然放弃了政府的优厚待遇,又一口回绝了湖南省意欲委任他为教育厅长和国会议员的安排,只身回到了家乡主持其父留下来的陶龛学校。在他的教学理念下陶龛学校成为一所独树特色、誉满海内外的乡村小学,享有“北有行知、南有陶龛”之盛誉。
那为什么陶龛学校现在没有生源了呢?在这里我不敢妄测,
不敢说计划生育影响了生源数量,
不敢说教育局不重视不扶持,
不敢说现在的教师大多仅仅是在教书,而不是教育,更谈不上教育家;
不敢说现在的家长,普遍单纯的想把孩子送往城里,怕这也学不好,那也落了后,周六补个数学,周日补个英语,假期还补个作文、钢琴……
最后,血不“血性”的教学理念也就没那么重要了,关键只要分数能上个好初中、读个好高中、考个好大学才最本真。
光阴映斜阳 文/金霞 从栗山镇出发,我们的车已经在各个村镇间穿行了两个多小时。12点半,车拐进一条村道,与路并行的河边有几个钓者,他们的车静静停在路边。阳光很好,住户不多,路上不见行人,周遭寂静如夜。
我们的车终于停下,左边是风景宜人的白露渡口,右边就是传闻中的陶龛学校。大门紧锁,院内枯叶满地,衰草满园,合抱之木高耸参天,破败清冷的气息弥漫每一寸空间。
我们越墙而入。在校园各处转了又转。除了校门上的“陶龛”二字、教学楼上的“血性”二字、空旷黯淡的教室里残存的几张狼藉的书柜桌椅,再找不到与罗辀重相关的其他遗迹。
教学楼后是一片栽满大树的山坡,其间出没着几只邻家的鸡。
阳光下,微风里,一丛丛树枝对着略显斑驳的后墙频频点头照影。我盯着白墙上微微颤动又轮廓清晰的树影看了许久,想起“顾影自怜”,想起“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”,感慨着这可爱又可哀的寂寞。
这里已与任何一所废弃的乡村小学没有任何不同。整个中国大地上,正这样在光阴里,映着斜阳,逐渐垂垂老去的废弃小学不知还有多少。
我们从校园里出来,心里空落落的。决定到校园左近的邻家探问探问。
校舍近旁的一老人家热心地告诉我们:这是1978年迁建的陶龛学校,教学楼落成后很是喜庆热闹,当时还借他家的场地举行了落成喜宴。一度学生很多,名声也大,也培养了很多的人才。后来就渐渐地泯然于众校,沦落到徒剩七个学生五个老师的下场。不久,就散了。一所百年名校就这样被雨打风吹去。着实让人惋惜。是它的校风校训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了,还是校风校训的推行出现了偏差和异化?亦或是其他?
对比陶龛学校40年代的校歌(梅山苍苍,涟水泱泱,山明水秀正是求学的好地方;
据悉,罗辀重之祖即陶龛先生,淡泊名利,思慕五柳先生(陶渊明)之高节,因家境贫寒欲开馆授学而不得;罗辀重之父罗申田官至参赞继承父志,攒俸禄而办义学;20世纪初,罗辀重为父东奔西走申冤时,目睹旧中国封建思想余孽深重,欲借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启发民智,以教育救国。
1920年,其学成归来后,谢绝高官厚禄,毅然回归家乡,改革我中国乡村教育,推行以爱国奉献担当求真务实等中心的“血性”教育。其首次提出并落实五育”并重的素质教育,推行“以儿童为中心”的儿童自治教育,家庭学校社会联手的实践教育……
罗辀重以教育救国为己任,毁家办学,数十年如一日,呕心沥血,学校几经新建、扩建,发展成为集教室、食堂、商店、礼堂、宿舍、图书室、仪器室、医药室、印刷室、球场、游艺、农场、工厂、猪舍、鱼塘、假山、喷池等于一体的综合实验学校。在他的主持下,该校有着“画的环境”,师生们过着“诗的生活”。
学生们不唯分数论,不定教室,按兴趣求学,学成才能毕业。这与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在1937年创办的巴学园的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,但比其更早。
陶龛学校在当时享有“北有行知、南有陶龛”之盛誉。鼎盛时,学生人数逾千人,生源遍及东南各省,不仅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“血性”学子,而且“学风蔚变,影响所及,乡邑风俗,为之转移。” 罗辀重也被誉为“一代宗师”……
那位敬着烟,追上来攀谈的老人,曾经是陶龛学校的学生,他的温情与良善是不是正是“血性”的一个微小体现?
对“血性”的呼唤应是很多国人的心愿。
陶龛讲学,参赞创校,造福家乡,我辈不可忘;
求知识,讲血性,炼身体,修学行,兄弟姐妹共聚一堂;
高歌弦悠扬,美哉我校,千秋永无疆。),不能不感慨美好易逝。
主编:武阿渡 投稿邮箱:472104148@qq.com